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钟骅 宋武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千百年来,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从未止步。湖北医药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美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衔接,学校美育与家庭美育相互联系,持续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推进机制,大学生美育成效明显。

体系贯通,注重一体化部署
制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坚持“教会、勤练、常赛、常展”,充分发挥美育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挖掘、整合与运用各学科丰富的美育资源,深度融合美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美育资源配置稳步优化,美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美育形式不断丰富,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楼宇、景观等校园文化环境,依托校史馆、生命科学馆、好人馆、校友名人馆,使美的精神、美的理念、美的文化浸润学生心田。
理论先导,开设一系列课程
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美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须通过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课程学习考核,取得2学分方可毕业。其中,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至少取得1学分。

开设《音乐鉴赏》《舞蹈鉴赏》《中华传统文化之戏曲瑰宝》《现代礼仪》《艺术鉴赏》等10余门公共选修课,《药物与美容》《护理形体艺术》《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等5门医学特色选修课,《武当文化》《汉水文化》《诗经文化》《汽车文化》等地方传统文化课程以及《儒学与文化》《莎士比亚戏剧鉴赏》等民族特色艺术课程。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果。艺术教研室“长江之春”音乐季论文《鄂西北向坝民歌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在第一届高等学校音乐教学科研成果省级评选活动中荣获专业组一等奖。
突出实践,举办一揽子活动
将校园文化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并规定学分标准,引导学生重视美育,积极参与美育实践。成立大学生艺术团,设有主持人部、礼仪队、舞蹈队、话剧社、合唱团、乐队、化妆部和剧务部等专项队。开办有41个学生社团,其中文化艺术类社团28个。


举办迎新晚会、新生才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草坪音乐节、民族文化节、春季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冬季长跑运动会开幕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力推广惠及全体的合唱、合奏、集体舞、戏剧等美育实践活动。
引导支持学院、班级结合传统节日,经常化举办经典诵读、红歌传唱、医学手绘、诗歌朗诵、文学欣赏等文艺活动,鼓励院系竞赛交流,以赛促学、以赛提能、以赛建功。近三年共开展文化体育类活动200余场,参与学生5万余人次,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
示范带动,打造一连串品牌
连续20年,以春季“春蕾”社团文化艺术节和秋季“金秋”科技文化艺术节为活动抓手,通过打造具有思想性、创造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等特征的美育活动体系,以学生的自身体验、实践、参与、感知为核心,教育引导学生在浸润式美育活动中提升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传统工艺进校园”,让文化精品和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建立常态化的学生艺术展演机制,形成每年十月举办一届“大学生艺术节”的展演制度,学生参与热情高涨。长期开展文艺进社区、文艺下乡活动,在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开展文艺+宣讲,在乡村振兴中开展“大手拉小手”文艺汇演,受到社会群众普遍欢迎。
质量至上,推出一大批精品
精心组织原创校园歌曲、戏剧、舞蹈的编创与推广,大力创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精神的优秀作品。将大学生艺术展演参照学科竞赛进行组织、激励,调动师生创作文艺精品的积极性。2020年建校55周年时,编排了大型校史情景舞台剧《师者·医者》,获评湖北省最佳舞台剧。2022年编排舞台剧《我,怡敏志愿者》,将我校红烛奶奶陈怡敏教授几十年如一日为农民工子女教授英语课的故事搬上舞台。2023年5月,编排主题话剧团课《我从历史中走来》。每部舞台剧的上演,都是火爆校园的艺术盛宴。

积极推荐文艺作品展演,一路高歌,一路成绩斐然,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在全国以及湖北省第三至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先后取得各类奖励100余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0余项。舞蹈作品《武当舞韵》、乐队节目《巴乌》荣获湖北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舞蹈作品《道廉音韵》荣获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舞蹈《请祖国检阅》《扎西德勒》荣获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摄影作品《留守不孤单》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校园短剧《驰援三线》荣获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多元复合,融入一盘棋美育
积极发展书法、摄影、绘画等其他艺术品类教育实践,推动艺术教育多元开枝、复合育人。开展“绘骨绘心绘体图 展识展技展医心”主题大赛,吸引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积极参与,用他们的“神医妙手”去勾勒他们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和最美的色彩曲线。开展“世界解剖日”解剖绘图、识图、读图知识竞赛,涌现大批优秀作品,并得到新华社微视频平台转载,点击量5W+。举办以医学类书籍为主题的“合二为医-书脸秀”创意摄影大赛,通过人书嫁接的摄影方式,让书籍的封面“活”过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组织“心”援武汉募捐书,用书画与手绘的方式为武汉加油,为湖北加油。

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系列活动,形成“云清”网络文化节特色品牌。举办“湖医药底色”PPT制作大赛、“最美湖医药”摄影大赛、“代言湖医药”短视频大赛、“爱在湖医药”文创设计大赛、“标识湖医药”校园形象设计大赛、“手绘湖医药”美术大赛等多种网络参赛形式,激发青年学子创作热情、爱校荣校之心,共留青春剪影,网络必至云清。开发产出微电影《我是谁,为了谁》《不能说的科研秘密》《医者廉心》等多部网络文化作品并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近三年,该校开展文化体育类活动200余场,参与学生5万余人次,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
加强领导,深化一条龙保障
成立学校公共艺术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公共艺术课的各项方针、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艺术教师队伍,结合学校的美育工作特点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建设专业化艺术教室、舞蹈排练室、艺术展演多功能厅等,完善美育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所需场地器材设备,建立美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保障公共艺术教育开展。将美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安排美育工作专项经费。
建成十堰市美术馆、十堰大剧院、十堰文化馆等7处美育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与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兄弟高校等交流合作,邀请艺术家和艺术院团进校园开设专题讲座和艺术表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互动互联、共建共享。
新闻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1922757/0/0?w=1698744616685&tencentShar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