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通讯员 陈建龙
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湖北医药学院主干学科临床医学稳居全球排名前3‰,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排名前1%,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潜力值接近ESI学科门槛值,这意味着湖北医药学院整体学科实力迈入世界前列。软科数据库新一轮动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份,湖北医药学院在全国1000多所本科层次高校中位居第281位,位居医药类大学排名第37位,在湖北省内以学院命名的高校中排名第一,发展进步亮眼。
一所地处偏远山区的医药院校,建校不足60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奋进中的湖北医药学院
提前布局,创新引领
2018年,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学科入列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实施交叉学科团队建设与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相衔接,组建以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的“现代医学学科群”、以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的“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群”、以药学为主干学科的“生物与医药学科群”等三大交叉学科群,同时出台《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学位点,以学位点建设为抓手,在一些特色领域集中力量攻关,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带动了全校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在学校2021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上,代表湖北医药学院历史上首次获得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青年教师张勇洪博士独得60万元奖励,成为当年该校科技大会最大赢家。近三年,湖北医药学院每年都拿出近500万元奖励像张勇洪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学校还设立《学科建设奖励办法》,对校外基地成果根据贡献度统一纳入学校成果奖励,从制度设计上引导研究成果突出应用价值和服务贡献。
目前,学校学科群覆盖医理、医工、医管等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硕士点覆盖医、理、工、管四大学科门类,形成了省一流学科、ESI前1%学科、省优势特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四个层次,优势学科、传统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四个领域和“医-理-工-管”四大门类协调发展的差异化建设格局。

该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重视人才,激发潜能
特殊人才特殊政策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采取“一人一议”,学校、附属医院、个人三方协商引进,建设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等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133人,306 人次在省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理事或常委以上职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均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人才育人才,良师育优生。以学科建设项目形式专项支持基地研究生培养,已建成7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1个省研究生工作站。协同创新明显,“省胎儿复杂畸形精准诊断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导师带领研究生围绕胎儿先心病的精准诊断研究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生殖医学研究中心”突破一系列生殖医学关键技术;“省肝癌精准诊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导师和研究生团队制定了一系列疾病诊疗指南规范,成功建立肝癌人工智能影像分析系统,实现CT影像识别肝占位95.1%的准确率。
改革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导师个人实力与培养学生能力指标占比为30%:70%,将师德师风、优秀学位论文等纳入导师考核,引导导师重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核80分以上的导师才有资格参评优秀导师。近年经教育部学位论文抽查,该校学位论文合格率达100%。2020年麦可思公司毕业生质量评价报告显示,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导师满意度达98%,临床实践和科研培养满意度均为100%,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95%,远远高于全国医学院校的平均水平(75%)。中国科教评价网报告显示,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教育在全国214所医学高校中排名73(前34%),居湖北省属同类高校第一,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胚胎干细胞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
优化平台,协同发力
组建科技创新大平台。集中力量建设大平台。投资2个多亿建成面积12930平方米的综合科研中心“生物医药研究院”和公共卫生研究中心,配置一批高端科研设备,设备总值4.5亿元。现有2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有鄂西北最大的SPF级实验动物中心。平台运转良好,2个省重点实验室在省科技厅绩效考评中获多年优秀。在研究院实行“创新特区”政策,即集中经费投入,建PI实验室,给予PI特殊津贴和经费;以科技攻关为需要给予研究生招生倾斜支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组建生态型创新团队,即“大平台+导师组+ PI团队+硕士生+本科生”团队,强化科教融合、团队育人。遴选一批科研能力强的年轻教师组成PI团队,为他们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和科研资金。PI团队与导师组对接融合,形成不同团队培养模式,产生“聚合化学反应”。每年投入100余万元支持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大部分受资助的研究生获优秀学位论文和优秀毕业生。近3年来,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其中高被引论文31篇、热点论文5篇,50%以上的学硕毕业发表了SCI收录论文,其中2区以上论文逐年增加。
近5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62项,获纵向科研经费2.84亿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2项,实现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且1项合作成果获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另获得国家奖励办认可的国家级学会协会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知识产权(含授权发明专利)14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61篇,其中, Lancet、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多篇;25篇论文为2022年 ESI热点及高被引论文。近5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01项,合同金额达1.4亿元,产生经济效益近10亿元。

武当特色中药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
党建育人,铸魂塑能
学科点设支部,导学团队设党小组,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高度融合,吸纳优秀博士教师兼任研究生支部书记、辅导员或班主任,为研究生学科党建与思政教育结合搭建最优平台。建成了研究生党支部示范品牌,多次获校优秀党支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获“十堰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课程《医学分子生物学》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以医学生成长成才为“经”,以不忘初心、研途启航、医学人文、学风教育、学生擂台、导师论导、研学风采等主题活动为“纬”,培育研究生的爱心文化素养,建成“研途有我”关爱文化品牌,即从入学开始,通过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使研究生管理人员、导师、教师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坚持以生为本理念,使医学生在关爱环境中成长成才。
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以流行病调查、健康科普、支医支教、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医洒乡村”志愿服务队持续8年医疗扶贫,帮助村民树立健康理念,培养健康行为,该活动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品牌,入选湖北省教育厅“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和团中央“健康扶贫青春行”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留学生实验课
新闻链接:http://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920161&cId=0&tencentShar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