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湖北医药学院师生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湖北医药学院在持续深化“学习回信精神、当好忠诚卫士”主题教育实践中,将守护国家水安全战略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系统性构建“管理融入、阵地嵌入、文化渗入”的新时代思政教育体系,形成了以“水生态+”为鲜明标识的协同育人特色,着力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秉承科学精神、坚守仁心仁术的新时代健康守护者。
管理融入 护航“清水使命”,筑牢为民初心
学校将服务南水北调国家战略、保障水源区生态安全与人群健康提升到办学治校的全局高度,建立起教学、科研、医疗、社会服务资源协同向水源保护聚焦的统筹机制,从顶层设计上确保“守护清水”的国家意志有效转化为育人实践的核心动能。
面向水生态,强化科技攻关。整合环境医学、流行病学、药学、公共卫生等力量,成立“鄂西北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组织科研团队重点开展库区水质精准监测与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深入探索特征污染物对居民健康的潜在风险及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在环境健康领域顶级期刊发表,为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药学院致力于研发高效低毒的水体污染物吸附与降解技术,针对库区特色农产品开展药食同源研究与深加工技术开发,推广生态种植养殖。学生团队“以香治水”“废弃菌棒回收利用”等绿色项目荣获省“挑战杯”奖项3项。
聚焦水安全,强化专业支撑。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围绕水源区水质监测预警、农村面源污染防控等方向,编制区域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报告、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技术指南,多项成果被采纳转化为实际治理措施,有力推动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重点建设“源头碧水创新实践工作室”,组织4000余名师生深入水源区百余所学校与社区,累计开展环保志愿活动超2000次,徒步巡河净滩3000余公里,举办科普宣讲及实践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8万余人,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守水护水“小卫队”。团队12人获评“湖北省青年环境友好使者”。
围绕水保护,强化思想引领。学校与汉江流域33家单位共建“大思政课”教育共同体,41名校外专家受聘为思政课兼课教师。社会力量参与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使教育从学校“独奏”变为校地社企“合奏”,携手打造生态文明大课堂,搭建守水护水大平台,建好思政教育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创新开设“多彩中国”系列“大思政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高校教师、志愿者、企业家、农民、思政辅导员、理论宣讲员等同台宣讲,地方艺术形式交相辉映,深受师生欢迎和社会好评。
阵地嵌入 浸润“守水情怀”,锤炼求实匠心
学校着力拓展育人阵地,将水生态保护的国家叙事和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深度嵌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时空场域。
用好主渠道,强化使命教育。学校大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水生态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倾力打造“杏林先声”线上理论宣讲样式,生动阐释国家工程的世纪意义。协同专业学院系统建设“水生态+”课程思政案例库。《预防医学》强化水源保护与公共卫生安全的紧密关联,《药理学》探讨药物环境污染的防控与伦理责任,《医学伦理学》引入水源区环境正义与健康公平的现实议题,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有机融合。2024年10月,联合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发起首届“汉江大保护”全国大学生守水护水知识竞赛,吸引全国880所高校3.4万余名学子踊跃参与。
实施书院制,强化行为教育。作为湖北省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先行者,精诚、精勤、精术三大书院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书院统一提供洗衣、直饮水、智能垃圾回收站等节能设施服务,废水统一排放,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书院学生社团积极推广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废物利用等知识,举办“水·生命·健康”主题沙龙、思辨会,邀请环保专家、库区移民代表深度对话,将生态文明的宏大理念细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学校因此获评“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
突出专业性,强化实践教育。组织学生深入库区采集水样、土壤样本,参与环境健康问卷调查和生物多样性观测,在县河村、蒿口村等驻点村运用专业知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参与乡村环境规划、指导道地中药材种植、开发健康养生产品,推广生态厕所和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将科技兴农与生态减污的理念播撒在田间地头。“武当杏林·同心服务团”“彩虹”灾害医学救援队等定期深入库区移民村,开展健康义诊、急救培训、环境卫生宣教,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群众健康的实际行动。
文化渗入 涵育“如水德行”,砥砺医者仁心
学校将“水”蕴含的“清澈纯净”“坚韧不拔”“润泽万物”等特质与医学所追求的“清正廉明”“仁心仁术”“大爱无疆”高度融合,构建起富有特色的“好人文化”品牌,实现生态伦理与医德修养的价值同构。
建设好人馆,强化文化浸润。建设线上线下好人馆,图文并茂地展示师生校友投身南水北调工程、扎根库区科研护水、服务移民健康的感人事迹与突出贡献。持续举办“水韵杏林”主题文化节,通过主题摄影展捕捉库区生态之美与守水人风采,征文大赛抒写护水情怀与医者担当,使生态文明理念和职业精神在美的熏陶中深入人心。通过舞蹈《如水倾城》、情景歌曲《一江深情》、音诗画《和光同尘》等演绎,以艺术化的语言诠释守护生命之源与守护人民健康的崇高使命,多部作品获得省级以上荣誉。
打造好人榜,强化精神感召。大力选树和宣传将论文写在库区、用科技守护清水的先进典型,持续弘扬李玉院士心系库区、指导食用菌产业升级的科学家精神,讲述张垚博士放弃高薪回乡组建团队攻坚水质监测技术的报国情怀,深入报道水生态健康研究团队取得高水平成果背后的奉献故事。通过校园媒体矩阵以及重要仪式场合,广泛宣传师生团队在库区科研、健康服务中的感人事迹,让身边这些可亲、可敬、可学的“科技守水先锋”成为校园偶像,激发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
设立好人奖,强化志愿服务。创新开设“爱心超市”,发放“爱心积分”,设立“好人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嘉许机制。近年来,师生先后参与“京鄂守水护水节水志愿服务联合行动”“青少年守水护水节水主题巡讲”“节水中国行”“爱我千湖 美丽湖北”等活动30余场次,1支守水护水团队入选2025年度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1支守水护水团队荣获2024年度“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团队,1个项目在2025年第八届湖北高校“与绿同行”大赛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活动决赛中荣获全省唯一品牌奖。
发挥水源区高校优势, 走“水生态+”服务育人之路
——访湖北医药学院党委书记郑丹凤
问:如何认识地方高校在保水护水中的作用?
答: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事关国家水安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之大者”。湖北医药学院地处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守护好一库清水,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问:近年来,湖北医药学院在保水护水工作中做了哪些探索,取得哪些成效?
答: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服务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保障人民健康紧密结合,坚持走一条具有湖医药特色的“水生态+”服务与育人之路。我们持续聚焦水源区“水—环境—健康”的核心链条,整合医学、药学、公共卫生、生物、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力量,依托“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等重要科技平台,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科研攻关,以科技创新筑牢水质安全与健康屏障。我们持续深化“管理融入、阵地嵌入、文化渗入”的隐性思政教育体系,将守护“一泓清水”的国家使命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以“三入”体系涵育水生态守护先锋,着力培养心系家国、担当奉献的时代新人。我们更主动地融入水源区保护与发展大局,发挥附属医院和专家团队优势,深化对库区移民、渔民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干预,特别是与环境因素相关的疾病防治,以专业力量赋能水源区百姓健康福祉。我们坚持协同联动,加强与京津冀受水区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汇聚更多资源投入水源区保护与发展,在政策研究、技术咨询、应急响应等方面提供更精准的智力支持,以开放姿态共建水生态保护共同体。南水北调,利在千秋;守护清水,使命如山。
问:下一步,学校如何发挥教学优势,在保水护水工作中发挥作用?
答:湖北医药学院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更实的行动举措,持续深耕“水生态+”特色,通过强化价值引领、深化实践育人、升华文化浸润,致力于培养更多既有精湛医术、更有赤诚报国情怀、牢固生态文明理念和卓越担当精神的“健康中国”建设者与“美丽中国”守护者,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水安全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为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贡献湖医的智慧与力量!
新闻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508/13/content_323142.html